“intj:(沉默)《低頭》(鎮(zhèn)定)(逃離)。”
“infp:不敢說話但放個耳朵。”
一時之間,仿佛每個人頭頂都掛著四個英文字母。
MBTI 到底是個啥
MBTI 全名叫“邁爾斯·布里格斯類型指標(Myers–Briggs TypeIndicator,MBTI)”,據(jù)傳是由美國作家伊莎貝爾·布里格斯·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·庫克·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。
這個指標以心理學(xué)家卡爾·榮格的 8 種人格理論為基礎(chǔ),劃分出四個維度,即:注意力方向、認知方式、判斷方式、生活方式。
此外每個維度還有兩個方向,“注意力方向”分為外傾(E)和內(nèi)傾(I),“認知方式”分為實感(S)和直覺(N),“判斷方式”分為理智(T)和感性(F),“生活方式”分為判斷(J)和理解(P),以此衍生出16種不同傾向的人格模式。
MBTI 到底是個啥
MBTI 全名叫“邁爾斯·布里格斯類型指標(Myers–Briggs TypeIndicator,MBTI)”,據(jù)傳是由美國作家伊莎貝爾·布里格斯·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·庫克·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。
這個指標以心理學(xué)家卡爾·榮格的 8 種人格理論為基礎(chǔ),劃分出四個維度,即:注意力方向、認知方式、判斷方式、生活方式。
此外每個維度還有兩個方向,“注意力方向”分為外傾(E)和內(nèi)傾(I),“認知方式”分為實感(S)和直覺(N),“判斷方式”分為理智(T)和感性(F),“生活方式”分為判斷(J)和理解(P),以此衍生出16種不同傾向的人格模式。
簡單來說,你可以把 MBTI 理解成一種心理測試。
第一個 MBTI 測試發(fā)布于 1943 年,只有 93 個問題。經(jīng)過近 80 年的發(fā)展, MBTI 測試已經(jīng)發(fā)展為 200 個問題的版本,每種類型的分析也更加詳盡。
但現(xiàn)在大火的 MBTI ,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人格測試,每個人都可以在經(jīng)過漫長的答題之后,擁有一個看起來與自己十分匹配的標簽,它成為了一種更年輕化、更時髦的社交術(shù)語——
在生活里,我們經(jīng)??梢钥吹揭恍┳苑Q I 人或者 E 人的年輕人,這兩個字母如今已經(jīng)飛快地替代了“社恐”和“社牛”。
我們?nèi)粘K佑|的各種 app ,也在不斷加深這種判定:
比如音樂平臺的“ ISTJ 專屬歌單”“ ISFP 午夜 emo 專享”、社交網(wǎng)站上不同人格類型對應(yīng)的社交小組……
甚至,連一些公司面試都會帶上“你的 MBTI 類型”這種問題,并且以此作為是否錄用的參考標準之一。
為什么很多人愿意相信 MBTI
之所以年輕人會沉迷 MBTI 這種“賽博算命”,乃至將它作為行為指導(dǎo),總的來說還是“巴納姆效應(yīng)”的作用,以及同理心和歸屬感的影響。
“巴納姆效應(yīng)”:指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(tǒng)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。
就比如說處女座愛整潔,有強迫癥,很多九月份出生的人就會認為說的就是自己,但其實人很少有不愛整潔的。而強迫癥就更寬泛了,雖然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屬于醫(yī)學(xué)上強迫癥的概念,但看到 app 右上角的紅點就想點掉,出門時總要反復(fù)檢查門鎖這類類似“強迫癥”的事,總會有一款和你的日常生活沾邊。
再比如說 ENFP 富有魅力,獨立,精力充沛且有同情心,有多少人會覺得自己是沒有魅力、不獨立,且沒有同情心的呢?而精力充沛這一點,如果落到具體事件上就更好理解了,比如——就算白天上班的時候總是提不起精神,但手機玩游戲可以玩到半夜一點,怎么就不算精力充沛了呢?
此外,人們總是渴望了解自己的內(nèi)心,并沉迷于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同自己相似,且能理解自己的人,MBTI 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——在賦予每個個體獨特性的同時,又給予其群體性。簡單來說,就是人們通過 MBTI 測試拓展了一些自我覺察能力,增強了自我認同感。
我覺得我一邊努力但又一邊很悲觀,這很不對勁?沒關(guān)系, MBTI 告訴你, INFJ 就是這樣的。
總是喜歡跟人論個是非對錯,被一些好好先生報以異樣的眼神?不要緊, MBTI 里寫著, ENTJ 都會這樣做。
…………
在測試的答案中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并非特殊的那一個,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同自己一樣,與此同時得到一些應(yīng)對陌生世界的“方法論”——“如果這個人是某一種人格,那我這樣的人格該如何對應(yīng)對”“當自己陷入焦慮與內(nèi)耗,又該如何緩解”。
MBTI 測試給了身處不確定性世界和不確定關(guān)系中的年輕人,一些為數(shù)不多的確定性和安全感,它能受到如此歡迎,也是意料之中的一件事。
人格測試好玩,但要小心
不過,要注意的一點是,MBTI的科學(xué)性一直很值得商榷。
畢竟人格測試真正揭示的是偏好,而不是內(nèi)心的東西。無論MBTI是否有嚴謹?shù)男睦韺W(xué)理論背書,但歸根結(jié)底,它也只是一種心理測試罷了,本質(zhì)上跟星座和雜志邊角的心理測試游戲沒什么區(qū)別。
網(wǎng)上有些過度沉迷于 MBTI 的人,將它作為顛撲不破的真理,并試圖用以指導(dǎo)生活,這就有些過猶不及了。
此外,一些科學(xué)家還擔心人們會因此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標簽,從而限制了社交圈,并放棄改變性格的可能性。
昆士蘭大學(xué)心理學(xué)教授亞歷山大·哈斯拉姆(S. Alexander Haslam)曾這樣比喻對 MBTI 過度沉迷這件事:
“如果你試圖通過MBTI來解開自我的奧秘,就好像你希望通過觀看《摩登原始人》這一動畫片了解石器時代一樣。”
MBTI 既然是一個心理測試,那它受情緒、環(huán)境、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就都很大。就連被 MBTI 測試打著招牌的榮格本人也說過,“人格類型不是靜止的,而是隨時間‘旋轉(zhuǎn)’。”
沒有任何一個人格標簽,能完整覆蓋所有人,或者說,每一個個體都是具有獨特性和同一性的。他人會同你有相似的地方,也固然有完全不相同之處,縱使你們測出了同一個人格類型。
此前有博主發(fā)帖表示某一種人格的人很可怕,自稱遭到了大家攻擊和反駁,可能就是落入了這種刻板印象的陷阱。
而對你自己而言,過度相信此類測試,會讓你在行動和與人互動時產(chǎn)生一些預(yù)設(shè),這些預(yù)設(shè)很難說能將你帶向更好的方向,更可能地是讓你變得故步自封。比如如果你覺得“那個 INFP 很可怕”,可能就會主動遠離對方,隨之喪失一些發(fā)展新關(guān)系的可能性。
所以,不如把 MBTI 當個梗玩玩就好了,而你的人生依然擁有無限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