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之窗
當前位置: 首頁 > 科普 > 科普之窗
生活太緊繃?或許需要一點“松弛感”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1-30 來源:鄂州市科學技術協(xié)會

有網友分享過這樣一段令她羨慕的經歷:一家人出門旅游,結果臨上飛機前遇到孩子證件過期、行李需重新托運等突發(fā)狀況,周圍的人都替他們著急,結果沒想到這家人反而十分從容,沒有任何埋怨、爭吵,輕松地將整件事情解決。圍觀了全程的這位網友說:“我坐在旁邊,不知道為什么竟然有點想哭。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么松弛的家庭關系。”

看到這里,你是不是也有些感慨?在平常生活中,我們似乎更多遇到的是完全與之相反的情況:> 很多人雖然手機里沒有工作通知,也會每隔十幾秒鐘就看一眼手機,總擔心自己會錯過什么信息,甚至會出現明明手機沒有響聲,卻幻聽的情況。

還有些人情緒容易失控,遇到小問題就著急上火或是焦慮不安,有時還會出現頭昏、胃痛、干嘔等生理反應,最后不僅事情沒有得到解決,壞脾氣還讓自己生病。

偏執(zhí)、緊張、不安…… 這些情緒都與“松弛感”背道而馳。那么,究竟怎么才能擁有讓生活始終從容不迫的“松弛感”?

01

為什么你會覺得“緊繃”?

首先來說說,“緊繃”是怎么變成我們生活的常態(tài)。它與內在安全感、人際關系安全感以及童年經歷有關——

有些人是“場依存型”人格,需要通過他人的存在來獲得安全感,在外部依賴關系中感到安心,這樣的人,自己獨處時,會感到“緊繃”。

另一些人十分享受獨處,但如果身處有太多人的情景,卻會感到有壓力甚至緊張。

童年經歷伴隨著一個人心理的成長,不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的安全感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。童年穩(wěn)定的長期陪伴會給人帶來安全感,但如果童年充斥著爭吵、謾罵甚至暴力,長大后也容易走向極端。

不過,這并不是說,不平坦的童年注定了不松弛的人生,“松弛感”完全可以在后天養(yǎng)成。

02

怎么才能擁有“松弛感”?

根據多重迷走神經理論,“松弛感”是一種腹側迷走神經活躍下的心理狀態(tài)。在這種狀態(tài)下,人會覺得有安全感、有希望,與周圍人也有著良好的關系。

要知道,真正會讓一個人陷入崩潰的,從來不是忙碌的工作,而是精神上的無法喘息。

“松弛感”的內核正是情緒的穩(wěn)定和優(yōu)秀的自我調節(jié)能力,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”。

對普通人來說,怎么才能活出“松弛感”?

最重要的一點就是,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。

生活中,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生氣、悲傷、委屈、焦慮等負面情緒,這很正常,你不必壓抑自己,給負面情緒存在的空間。

難過,可以大聲哭出來,或是找朋友聊聊天、吃頓飯;

委屈,就嘗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和訴求說出來;

生氣,可以先在心里默數“1、2、3、5…… ”,讓自己過了那個最“上頭”的時間,放松冷靜下來,再進行表達;

……

其次,換個角度看問題。一個硬幣有兩面,有時一件事在此時此刻看起來可能是壞事,但換個角度或是過一段時間,可能就會變成好事。

第三,學會“慢下來”。當壓力起來的時候,讓自己慢下來,如果有“沖動行事”的念頭,可以先進行下深呼吸,長舒一口氣,給大腦時間,也給負面情緒褪去的時間。

最后,合理地規(guī)劃生活。在有秩序的生活里,人更容易松弛下來,盡量不要被生活工作追著走,多一些“有備無患”。

不過,也不要因為一兩件事脫離了自己的規(guī)劃就變得焦慮,當出現偏離軌道的事情時,回頭參考第二條,“讓子彈飛一會”。

我們的一生在不斷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度過,看起來似乎沒有終點,但其實,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人生的意義。

科普鄂州
科普湖北
科普中國
返回頂部